
长春大学坐落在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创办的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工业会计统计人才。在同步国家发展与时代变革中学校数次易名,1983年更名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原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4所学校合并,组建长春大学。2000年8月,原吉林省林业学校并入。2019年9月,学校隆重举行长春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全面弘扬办学特色、提升社会声誉、汇聚发展力量。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有21个教学院部,60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525人。
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同时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人、听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院,开创了我国视障人、听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吉林省政府共同举办。
学院现有针灸推拿学(视障)、康复治疗学(视障)、音乐表演(视障融合)、特殊教育(视障融合)、绘画(听障)、视觉传达设计(听障)、动画(听障)、工商管理(听障融合)、舞蹈表演(听障融合)9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和1个特殊教育师范类本科专业。2020年新增特殊教育(视障)、舞蹈表演(听障)两个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于200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融合教育,为视障大学生开设了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3个辅修专业;为听障大学生开设了特殊教育、工商管理2个独立辅修专业;2017年8月,我院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确定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参加融合教育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培养效果显著。2018年获批教育部中医学硕士学位、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通过单考单招方式,面向全国招收残障人硕士研究生,是国内第一所进行艺术学专业硕士单考单招的院校;现有在校学生1188人,其中听障学生447人,视障学生409人,是全国在校残疾大学生数量最多的特教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
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实履行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硕果累累。建院以来,先后五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共培养了3014名残障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的优秀代表人物。长春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春大学残疾人康复设备与技术创新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科技创新基地,构筑起我校高等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地,依托上述省级平台,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教研成果。充分发挥我校高等特殊教育的整体优势,承担了中残联、有关省及澳门特区政府委托的各类培训任务,共培训各级残联干部、残疾人工作者及各级各类特教教师600余人。努力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培育出以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核心内涵的“团风”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长大学子。
2002年,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是特殊高等教育的龙头。”2007年,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参加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创办二十年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建院二十年庆祝大会发表讲话提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创立,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开创了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关爱,必将化为特教人继续前行的巨大动力,鼓舞我们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长春大学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计划
一、专业简介
特殊教育是对特殊人群(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人群)开展教育的特殊技能专业。特殊教育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以达到使他们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
本专业依托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学资源。
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学院全体教师队伍。承担人体解剖生理学、特殊教育导论、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盲文、中国手语、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教育诊断等。
教学资源: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基地等单位从事行政指导、教育教学、康复训练、教育管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了解特殊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4.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6.掌握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
7.具有进行特殊教育实际教学,康复训练、管理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8.具有进一步专业和职业发展能力;
9.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合作能力。
四、办学形式:函授
五、学生层次:专升本
六、学 制:两年半
七、学历、学位:
1. 符合专业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通过包括实践环节在内的全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本科学历。
2.符合成人教育授予学士学位条件者,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八、培养计划进程表(见附表)
附表: 专业:特殊教育 层次:本科 学制:两年半 形式:函授
课程类别 | 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计划学时 | 各学期面授学时分配 | ||||||||
总 学 时 |
自 学 学 时 |
面 授 学 时 |
实 验 学 时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
1 | 2 | 3 | 4 | 5 | 6 | ||||||||
公共基础课程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 | 60 | 40 | 20 | 20C | ||||||
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4 | 60 | 40 | 20 | 20K | |||||||
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 |
4.5 | 70 | 40 | 30 | 30K | |||||||
4 | 英语1 | 4.5 | 65 | 35 | 30 | 30K | |||||||
5 | 英语2 | 4.5 | 65 | 35 | 30 | 30K | |||||||
6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3 | 40 | 20 | 10 | 10 | 10K | ||||||
7 | 大学语文 | 3 | 40 | 30 | 10 | 10K | |||||||
学科基础课程 | 8 | VF程序设计 | 3.5 | 52 | 22 | 20 | 10 | 20K | |||||
9 | 教育原理 | 6 | 90 | 60 | 30 | 30K | |||||||
10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4.5 | 70 | 40 | 20 | 10 | 20K | ||||||
11 | 特殊教育导论 | 5 | 80 | 50 | 30 | 30K | |||||||
12 | 课程与教学论 | 4.5 | 70 | 40 | 20 | 10 | 20K | ||||||
13 | 德育原理 | 3 | 45 | 25 | 20 | 20K | |||||||
14 | 教育心理学 | 4.5 | 70 | 40 | 20 | 10 | 20K | ||||||
15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4.5 | 70 | 40 | 30 | 30K | |||||||
专业课程 | 16 | 中国盲文 | 4.5 | 70 | 40 | 20 | 10 | 20K | |||||
17 | 中国手语 | 6 | 90 | 50 | 20 | 20 | 20K | ||||||
18 | 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 | 4.5 | 70 | 40 | 20 | 10 | 20K | ||||||
19 | 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 | 4.5 | 70 | 40 | 20 | 10 | 20K | ||||||
20 |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 | 7 | 100 | 60 | 20 | 20 | 20K | ||||||
21 | 行为矫正 | 7 | 100 | 60 | 20 | 20 | 20K | ||||||
22 | 毕业论文 | 5 | 90 | 50 | 25 | 15 | 25 | ||||||
合 计 | 101.5 | 1537 | 897 | 485 | 155 | 120 | 110 | 110 | 120 | 25 |
注: K为考试课,C为考查课
报名加微信